中国汽车指南

万亿级市场待开发,车企蜂拥抢占氢能新风口

日前,欧盟正式确定将在2035年“禁售汽油车和柴油车”,这也将标志着围绕“燃油车是否应和新能源汽车长期共存”的争议有了答案,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汽车将会彻底取代传统燃油汽车。

不过,关于未来新能源汽车以何种形式发展,业内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目前来看,新能源锂电汽车虽占据新能源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也并不意味着别的能源形式将完全没有机会,例如,以氢科技为主的能源系统和燃料电池正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近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汽车展区上,多家车企以氢科技为主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备受关注。

车企抢占氢燃料电池风口

当下的氢能源赛道上挤满了急于抢跑的车企,丰田、现代、长城等企业早已经抢占先机,在氢能领域展开了布局。

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就配套200辆氢能客车,实现了89万公里的续航以及1125吨的碳减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实,长城汽车早在2016年便开始对氢能领域开始了相关研究与布局,2018年长城汽车建成了国内首座氢能技术中心,后续还相继成立了上燃动力、未势能源等专注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和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和产品研发的高科技企业。

不仅如此,在产业链布局方面,长城汽车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了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布局的整车企业。在技术突破上,组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430余人的关键技术国际化研发团队,在六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多项技术均突破了“卡脖子”的行业痛点问题。

截止到目前,长城汽车已经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0亿元,未来还将继续投入超30亿元用以研发费用,以达万套产能规模,被称为“氢能研究实力最强的车企”。

10 月 24 日,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一期)奠基仪式在北京经开区举行。项目计划明年落成并投产,将建设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检测线和研发中心,进行燃料电池系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的建成将带动氢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助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速实现“氢能社会”及“环保移动社会”。

10月25日,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HTWO 广州)连续签约两个项目。一是跟恒运集团、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签约,将成立氢能合资公司;另外一个是跟恒运集团、文远知行签约,在广州开发区打造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氢能汽车示范区。

而长安汽车旗下的长安深蓝SL03氢电版为中国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该车型已经正式上市。

此外,广汽集团、海马汽车等汽车厂商均已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完成了不同程度的布局。

但氢能源市场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黄海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分析指出:“氢能源在发展中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成本和国家补贴的依赖度高等问题。除5大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外,我国其余地区氢能基础设施薄弱。当下氢燃料电池汽车并为进入市场化,一方面反映出来技术尚不成熟,另一方面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在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仍存在差距,国产的燃料电池存在发动机体积比较大,容量密度比较低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路坎坷,但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巨大的市场空间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新能源,对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双碳承诺下,清洁化能源是首要任务,氢燃料电池车每使用1kg氢气替代汽柴油可减排10——15kg二氧化碳,加氢时间远短于电动车充电时间,单次续驶里程比电动车更长,同时还能满足重载、低温环境启动等苛刻条件的要求,在中长途运输方面更具有优势。”独立汽车分析师李旭之告诉记者。

而除了车企看准了先机纷纷布局,地方政府对于氢能的发展也开始重视起来。根据相关统计,除了港澳台以及西藏,全国其他 30 个省级行政区均把氢能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

今年以来,关于氢能源的利好消息接踵而至。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市场的大力推动下,氢能源一跃成为能源和低碳领域的热门词汇。张翔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家政策(氢能及车辆补贴、减免购置税、企业人才吸引等)的出台推动了以氢能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在今年3月出台,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就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到,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建成300座加氢站,氢能源车辆保有量约为5万辆,并建设一批加氢站,到2030年要达成1000座加氢站的建设目标。

8月29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氢能成为电力装备十大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和推广应用的重点方向,氢能作为脱碳和能源的重要性不断在国家层面加强。

2021年,国家五部委两次印发《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初步形成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大燃料电池汽车政策支持示范城市群。事实上,这些进展是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启动一周年以来取得成果的缩影。同时,示范城市群内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

可以看出的是,发展氢燃料电池已是大势所趋。汽车行业分析师田力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赛道将会出现锂电池与氢燃料电池共存的局面。”根据行业预测,在未来十余年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将拥有百倍增长空间。当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达到15%时,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将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10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标签: